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咸职小青媒 -> 正文

咸职学子暑期三下乡:寻访非遗特色,赓续文化传承

发布日期:2024-08-13  来源:校青年传媒中心   点击量:

咸职学子暑期三下乡:寻访非遗特色,赓续文化传承

八月的黄冈,骄阳似火。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期,一群怀揣着对文化传承与红色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程。湖北省英山县——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光辉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走停停,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渴望。他们时而驻足观察,时而低声交流讨论,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珍贵的见闻和深刻的感悟。他们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中华文化传承“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员。



夜幕悄然降临,华灯初上,师生们来到英山街头,热情地对当地居民展开关于英山缠花的相关调查。然而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即便身处英山,仍有众多居民不了解甚至从未听闻过英山缠花。这一状况让同学们也对英山缠花的传承忧心忡忡。



调查结束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带队老师赵巧丽、人文艺术学院老师黄佳妮老师就英山缠花的传承及缠花工艺等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我认为陈广英老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让更多人知晓英山缠花。”

“我觉得陈广英老师应该组建一个自己的工作团队,作为英山缠花的传承人,陈老师应着重将英山缠花的技艺传承下去,而其他事务应交由专业团队处理。”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当对英山缠花予以重视,这不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契机,还能助力英山缠花的传承。”黄佳妮老师表示。

“大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英山缠花文化传承绝非易事,它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英山缠花的传承,道阻且长,还有漫漫征途要走。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帮扶这些陷入困境的非遗,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实地调研来思考探索切实可行的传承途径,为中华文化传承贡献我们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赵巧丽老师表示。

翌日清晨,阳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英山县烈士陵园参观。英山,这座充满英雄气概的城市,山峦起伏,郁郁葱葱,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诉说着往昔的英烈故事。在革命岁月里,英山人民英勇无畏,为了自由和正义挺身而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英勇无畏的历史相遇,对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近年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文化传承育人体系建设,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校园美育文化研究,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缠花协会,积极营造“活动处处有传承、师生人人重文化”的良好氛围,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暑假开始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传承课堂开到街头巷尾、开到文化一线,让学生上好“行走的文化传承课”和“一线的实践课”。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成员们对于缠花这一非遗文化的认知,建立起了大学生和缠花非遗文化之间的情感链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了青年大学生以自身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同时也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缠花作品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团队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